偏頭痛為哪樁

2008102510:00

拔管

2008/10/24 23:51

醫生認為可以嘗試脫離氣管內管的情況 下進行的『拔管』

醫生現在告之老爸下星期一要考慮拔管,但會有風險,如拔管不順利可能會要再次插管,

或用氣切的方式......

什麼時候可以拔管呢? 一般來說, 首要條件是, 當初造成呼吸衰竭的原因已經移除, 或至少已經改善至相當程度. 其次, 呼吸器的各項設定值, 必須已調降至某個程度; 關於這點, 由於牽涉到許多專有名詞和數據, 恕不詳述. 再其次, 病人的血氧濃度, 血紅素, 電解質, 營養狀況, 乃至呼吸道的自咳及排痰能力, 也應達到一定標準. 總之, 如何決定病患是否可以拔管, 乃是很複雜而專業的考量!

儘管如此謹慎, 在加護病房, 所謂的 weaning failure 或 failure to wean 拔管失敗的情況(亦即在拔管後, 僅約 48 ~ 72 小時, 病患的呼吸狀況就已無法僅靠氧氣支撐, 被迫必須再次插管), 仍履見不鮮! 一般來說, 造成拔管失敗的常見原因包括: (1) 病患的肺功能, 已因之前的呼吸衰竭, 造成太大傷害, 以致其殘餘肺功能不敷所需; 或是病患的年紀太大, 體力太弱, 疾病太多, 以致病患已無足夠能力自行呼吸. (2) 病患合併有冠狀動脈心臟病, 心律不整, 甚至心衰竭等各種心臟病, 以致心臟無法負荷拔管後所增加的工作量. (3) 呼吸道狹窄, 甚至堵塞, 例如: 反覆插管造成氣道黏膜腫脹, 被自己的痰或嘔吐物卡住, 氣道內(或外)有腫瘤堵塞(或壓迫)氣道等. (4) 病患有某些在肺部以外的, 會造成呼吸衰竭的原因, 例如: 胸廓變型或其肌肉無力, 控制橫膈膜呼吸運動的膈神經有病變, 腦幹的呼吸中樞受損等 .........

一般來說, 加護病房的醫師對於 "為拔管困難的病人嘗試拔管" 的態度是, 無論病人的整體狀況再怎麼糟, 亦即無論病人是否有上述可能造成 "拔管失敗" 的因素, 醫師們還是會儘量給病人一次機會!

畢竟, 當病人真的無法拔管, 亦即必須長時間, 甚至終生仰賴呼吸器時, 對於病人和家屬而言, 無論在肉體, 精神, 或經濟上, 都是很大的負擔! ............ 只不過, 在目前醫療糾紛頻傳的環境下, 若醫師預期病人 "拔管後重新插管" 的可能性很高, 通常在其拔管前, 都會先和家屬解釋清楚, 並預先決定, 若真的發生 "拔管後再次呼吸衰竭" 的情況, 要如何處理? 若純就專業考量, 一般的做法都是: 先再次插管, 再會診外科醫師, 儘快安排氣管切開術; 而後, 若病人無其它待處理的問題, 便可轉到 " RCC 呼吸加護病房" 或 " RCW 一般呼吸病房".

而一般我們稱拔管有兩種: 一是病情好轉的拔管

一是生命末端的拔管......
若就親情方面考量, 也有家屬會選擇 "順其自然"! 也就是說, 當病人在拔管後再次發生呼吸衰竭時, 只給予氧氣, 而不插管! 若病人真的無法渡過這一關, 就任其在止痛藥及/或鎮靜劑的幫助下, 於安詳中往生!(我的公公因重度昏迷無意識故以此方式自然停止呼吸)

但是,老爸除了肺部不好,沒有道理讓他這樣,所以就需要選擇

氣切......媽媽對氣切沒好感,因為:

不能說話、像阿伯一樣受苦 (我爸大哥洪炳麟氣切多年)

至於所謂的 "氣管切開術" 亦即 "氣切", 基本上, 只是為了解決呼吸器通路的問題. 無論是 "氣管內管" 或 "氣管切開術" 都是為了在病人和呼吸器之間建立一條通路; 不同之處, 在於前者適於短期使用, 後者則適於長期使用!

換言之, 並不是因為 "氣切" 而造成病人依賴呼吸器, 而是因為病人依賴呼吸器, 因而必須施行氣切! ............ 大多數家屬, 在面對 "施行氣切" 的建議時, 都不忍心任由醫師在病人的喉嚨上開洞! 孰不知, 若和二十幾公分長, 且壓迫到咽喉的 "氣管內管" 相較下, 只有六七公分長的 "氣切管", 對病人(尤其是意識清楚的病人)而言, 其實後者要舒適得多!